从城市到乡村,二维码随处可见,扫码支付成为生活“标配”;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全速推进,支付体系安全高效运行;支付治理持续完善,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支付创新不间断,数字人民币发展翻开新篇章……十年来,中国移动支付体系快速发展,渗透进生活的各个角落。
“最初就是为了解决网购交易中的信任问题。”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勇荻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回忆起介入支付领域的初衷。2011年,支付宝拿到了首张国内第三方支付牌照。葛勇荻和他的同行未曾想到,中国电子支付体系在十年间发展如此迅速。
移动支付成居民生活“标配”
十年来,支付为民服务成效彰显。
2011年,央行颁发首批非银行支付机构牌照。移动支付标准逐步走向统一,市场格局趋于稳定。随着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移动支付开始起步。
2013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并迅速渗透,一部手机就可满足购物等需求,直接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兴起。“最初,支付宝App的支付场景有限。支付宝开始将生活缴费功能搬到线上,率先在上海落地。”葛勇荻说。
银联也捕捉到了移动互联网机遇,开启线上化之路。2011年6月8日,银联开通“银联在线支付”业务,将银联卡受理延伸至网络商户。
此后,央行对条码(二维码)支付进行规范,支付为民服务效应逐步彰显——凭借便捷度,二维码支付加速普及。
2012年以来,我国支付业务以超过1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三方支付业务。央行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21年国内银行处理的移动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分别是2012年的282.67倍和228.13倍。
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全速推进
十年来,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全速推进。
银联、网联支付清算系统是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主要为商业银行提供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后者主要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提供清算服务,共同保障支付体系安全高效运行。
其中,网联于2017年9月启动运行,它的成立对体量巨大的网络支付市场影响深远。央行规定,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均由网联处理,业界称之为“断直连”。
在清算领域,还有一大标志性事件——即向中外合资机构发放牌照,这是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成果。
2020年8月,美国运通与连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获得央行核发的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美国运通成为首家获得银行卡清算业务牌照的外卡组织。
“总体上看,这有助于提升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性和服务效率,有利于消费者享受更加多元化的支付服务。”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说。
在国际化方面,2015年上线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系统功能日趋完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严监管常态化
十年来,是支付行业严监管常态化,规范治理持续完善。
支付行业快速发展产生的规模效应和巨大的业务价值,引来社会资本涌入支付产业,推动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同时,支付涉及资金、数据安全等关键领域,面临一定挑战。
2016年,央行陆续开始整顿和规范支付行业:通过“断直连”、100%集中交存备付金等措施,让支付行业回归本源,强化支付体系安全。
到了2019年初,“断直连”工作基本完成,备付金也实现100%集中交存,全面纳入央行监管。2022年一季度末,支付机构集中交存备付金余额约1.95万亿元。
意在打破市场服务壁垒的条码互联互通工作,也在2021年实现重大进展:支付宝、微信分别与银联云闪付App在不同层面实现扫码互认。
此后,监管着手重塑监管框架,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2021年1月,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按业务实质对支付业务实行分类,强调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提出穿透式监管等要求。
数字人民币试点稳步推进
十年来,从酝酿到疾行,数字人民币发展翻开新篇章。
2014年,央行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2019年末数字人民币试点正式启动。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表示,数字人民币是现代公共金融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对央行支付系统一次大的升级。通过这一升级,将实现全国支付市场的统筹、整合,打破支付上的壁垒,提升用户体验,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重要的底部支撑。
数字人民币试点有序进行,已在零售、批发及跨境支付等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15个省份的试点地区通过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笔数约为2.64亿笔,金额约为830亿元,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商户门店数量达456.7万个。
在9月举办的“2022年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实践证明,“双层运营”架构是构建开放型数字人民币生态的最优方案,也被各国央行广泛借鉴。
未来,各界对数字人民币还有更多期待。“要推动数字身份、报文规范、二维码制、蓝牙和NFC等方面规范和标准的统一,实现数字人民币体系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互联互通,让消费者可以‘一码通扫’,商户不用增加成本即可支持各类支付工具。”范一飞表示,试点本身也是探索的过程,要积极运用新理念,凝聚新共识,服务新发展格局,最终目的是给人民带来实惠和便利。
“最初就是为了解决网购交易中的信任问题。”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勇荻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回忆起介入支付领域的初衷。2011年,支付宝拿到了首张国内第三方支付牌照。葛勇荻和他的同行未曾想到,中国电子支付体系在十年间发展如此迅速。
移动支付成居民生活“标配”
十年来,支付为民服务成效彰显。
2011年,央行颁发首批非银行支付机构牌照。移动支付标准逐步走向统一,市场格局趋于稳定。随着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移动支付开始起步。
2013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并迅速渗透,一部手机就可满足购物等需求,直接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兴起。“最初,支付宝App的支付场景有限。支付宝开始将生活缴费功能搬到线上,率先在上海落地。”葛勇荻说。
银联也捕捉到了移动互联网机遇,开启线上化之路。2011年6月8日,银联开通“银联在线支付”业务,将银联卡受理延伸至网络商户。
此后,央行对条码(二维码)支付进行规范,支付为民服务效应逐步彰显——凭借便捷度,二维码支付加速普及。
2012年以来,我国支付业务以超过1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三方支付业务。央行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21年国内银行处理的移动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分别是2012年的282.67倍和228.13倍。
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全速推进
十年来,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全速推进。
银联、网联支付清算系统是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主要为商业银行提供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后者主要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提供清算服务,共同保障支付体系安全高效运行。
其中,网联于2017年9月启动运行,它的成立对体量巨大的网络支付市场影响深远。央行规定,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均由网联处理,业界称之为“断直连”。
在清算领域,还有一大标志性事件——即向中外合资机构发放牌照,这是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成果。
2020年8月,美国运通与连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获得央行核发的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美国运通成为首家获得银行卡清算业务牌照的外卡组织。
“总体上看,这有助于提升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性和服务效率,有利于消费者享受更加多元化的支付服务。”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说。
在国际化方面,2015年上线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系统功能日趋完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严监管常态化
十年来,是支付行业严监管常态化,规范治理持续完善。
支付行业快速发展产生的规模效应和巨大的业务价值,引来社会资本涌入支付产业,推动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同时,支付涉及资金、数据安全等关键领域,面临一定挑战。
2016年,央行陆续开始整顿和规范支付行业:通过“断直连”、100%集中交存备付金等措施,让支付行业回归本源,强化支付体系安全。
到了2019年初,“断直连”工作基本完成,备付金也实现100%集中交存,全面纳入央行监管。2022年一季度末,支付机构集中交存备付金余额约1.95万亿元。
意在打破市场服务壁垒的条码互联互通工作,也在2021年实现重大进展:支付宝、微信分别与银联云闪付App在不同层面实现扫码互认。
此后,监管着手重塑监管框架,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2021年1月,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按业务实质对支付业务实行分类,强调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提出穿透式监管等要求。
数字人民币试点稳步推进
十年来,从酝酿到疾行,数字人民币发展翻开新篇章。
2014年,央行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2019年末数字人民币试点正式启动。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表示,数字人民币是现代公共金融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对央行支付系统一次大的升级。通过这一升级,将实现全国支付市场的统筹、整合,打破支付上的壁垒,提升用户体验,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重要的底部支撑。
数字人民币试点有序进行,已在零售、批发及跨境支付等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15个省份的试点地区通过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笔数约为2.64亿笔,金额约为830亿元,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商户门店数量达456.7万个。
在9月举办的“2022年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实践证明,“双层运营”架构是构建开放型数字人民币生态的最优方案,也被各国央行广泛借鉴。
未来,各界对数字人民币还有更多期待。“要推动数字身份、报文规范、二维码制、蓝牙和NFC等方面规范和标准的统一,实现数字人民币体系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互联互通,让消费者可以‘一码通扫’,商户不用增加成本即可支持各类支付工具。”范一飞表示,试点本身也是探索的过程,要积极运用新理念,凝聚新共识,服务新发展格局,最终目的是给人民带来实惠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