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以人为本已经像格言一样印入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中了,但格言跟行动是两码事,能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当今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对新技术趋之若鹜,有人为了博业绩,有人为了博政绩,但有多少人是出于真正为他人服务的目的来使用新技术呢?
2016年的某天,我去某眼科医院看病,当然我事先在app上挂了号。排队挂号的人很多,排到我前面一位大爷的时候,护士要他展示挂号短信通知,他说不知道怎么用手机挂号,最后没办法,虽然当天大爷在医院没上班的时候就过来排队了,最后只挂了一个很晚的号,别的时间段都被app挂号承包了。
科技要回归人性化2017年的某天,我去某交警中队办事,当时时间已经临近下班,办事厅里人也不多,我问了一个办事员,他说要先在网上预约才能受理业务,手机可以预约,但要录入登记证号码,我只能跑回家录入号码办了预约,又再次去大厅办业务,具体过程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那一头的大汗和一肚子的不满。
初步想一下,这两件事应该是科技应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麻烦,也许取消这些应用会更美好。我们再深入细想一想,其实这两件麻烦事不是科技应用的太多,而是解决方案做得不到位造成的。
例如对于医院线上挂号,就没有很好的考虑老年人不善于使用app挂号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考虑客户分群。老年人习惯于打电话,其实可以考虑在使用app的同时也开通电话预约,同时针对病情及年龄因素进行每日预测,预留足够的现场挂号额度。
还记得iphone上市之前的智能手机市场吗?全都是类似于黑莓手机的密集按键排列+手写笔模式,不管大家是否接受,反正你能买到的就是这样。iphone的横空出世,表面看是对传统智能手机进行了简化设计,核心则是从用户角度出发,简化了用户的操作复杂度,从此带领智能设备进入了“一键世界”。
日本的一位数学家广中平佑,善于解答数学难题,他经常用“升维”的思路来解决问题。例如一个十字路口,四面都来车,这个问题在二维平面是无解的,解决方案在路口架设高架桥,从二维升级到三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来自于稻盛和夫《活法》)。我认为互联网就是人类信息传播的更高维度,以前传播消息都要口口相传,一条信息从北京传到上海,估计要一两天,信息传播速度基本等于交通运输速度,而现在信息传播加上了互联网的维度,一条热搜从中国到美国,也就一两分钟的事。
在互联网大佬们公司上市一夜暴富的刺激下,几乎所有人都在想着怎么把自己接触到的事物整上网,或者说得更风口一点,“互联网+”。从最早的网上冲浪,到网上交友聊天,再到网络购物,网游,在线支付,共享经济,放眼望去,基本上人们生活的所有场景逐步都加上了互联网这个维度,互联网+,似乎没得加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再说一个例子,前阵子我父母籍贯省份要做退休员工统计调查,让每个退休老人下载一个app,然后面部识别认证,还有其他balabala一堆操作。首先我就想问管理部门,你怎么知道每个退休老人都有手机,而且还是智能手机?其次,你们能确认退休老人能看清app上的字吗?我母亲跟我们住一起,在我指导下通过认证了,我父亲一个人住北方老家,他问了好几个老同事,都说是让儿子女儿弄的,我父亲没辙去一个同事家让他儿子帮忙弄了,最后还请他们一家人吃了顿饭。这样的互联网+,真心不要也罢。如果要按照乔布斯大爷的“一键原则”来设计软件,整个app只要面部识别+身份证识别就可以了,其他相关信息都不用老人自己输入,而是app自动去各部委的数据库查。同时也应该针对有实际困难的退休职工放开电话咨询和现场办公。
科技要有人性
科技要有人性,科技要有取舍,科技不应是简单的应用技术叠加。科技以人为本,它的使命就是推动人类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相反。
科技也要有取舍
当我们躺在床上的时候,不自觉的拿起手机,打开x音,开始享受属于个人的休闲时光。所谓x音几分钟,人间三小时,看着哪些土嗨视频,不知不觉就刷到了深夜了。没关系,反正是休闲时光,干啥都行。真的是吗?你一天刷2小时,一个月就是60小时,一年就是720小时=30天。有了这些时间干啥不行?去陪陪孩子,去看书,去锻炼,甚至我觉得看几部有营养的片子,都比刷短视频强。x音的国外版已经被一些国家的有识之士抨击了,要求当地政府将其从app商店下架,而我们还沉迷于国产视频app又抢下了国外的多少份额,沉醉于“文化输出”的自嗨中。已经有医学研究表明,碎片化的信息会让人的大脑不断处于刺激之中,大脑长期释放大量多巴胺,其对大脑的伤害跟毒品一样。
长期看短视频,接收碎片化消息,会让人无法沉浸于深度工作,人会显得很浮躁,进而出现心智疾病。对于这样的科技,就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
科技并不是用的越多越“先进”越好
我每次在线上联系某讯的客服,都是人工智能先跟我唠嗑,明明回答不了我的问题还要推出来一堆选项让我选,我只能再打人工两字,才弹出来人工客服页面,不过答复时效实在无法形容。我们作为客户也没辙,只能接受,谁让人家在即时通讯领域一家独大呢?很多企业现在都这么做,他们自然是出于成本考量,但我从客户的角度只能说这样很不人性,我联系客服肯定是遇到问题了急需解决,因此我希望在简单的业务选择之后直接由真人接洽,而不是像做过关游戏一样不停地选择AI给出的选项。
其实AI客服也不是不能接受,不过那是在未来,AI可以像真人一样理解我的问题进而给出专属于我的最佳答复,而不是像现在仅仅返回冰冷冷的几条选项。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变缓,从上到下都在呼喊要从投资型经济转向消费型经济,可内需始终提振不起来,也许就是差了“以人为本”这几个字,就像我在前面引用到的几个例子,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个场景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方便,而商家却认为我们可以忍受,这其中蕴含了无限的需求和商机。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歇地向外追寻答案,是时候让我们停下脚步,照照镜子,认真看一下镜中的自己,推己及人地设想一下自己的真正需求以及如何才能让科技真正地帮助到自己,也许这才是“内需”吧。(九卦金融圈)